您所在位置:首页
浅谈中华龙文化对广西文化符号的影响
来源:广西文化遗产网      作者:admin      创建时间:2021-11-28 22:53

浅谈中华龙文化对广西文化符号的影响

黄业盛   2021年11月28

 

广西区文化和旅游厅于2021年6月28日在《关于黄业盛信访函的答复意见》中指出:您关于挖掘整理广西龙文化的信访函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中国是龙的故乡,是龙文化的发源地。龙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见证,是中华文明的象征,联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体现着中华儿女的风采,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

近年来,我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有龙文化符号的文物和与龙文化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较好的保护。……  今后,我厅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继续深入开展龙文化挖掘整理、调查研究、保护传承和振兴发展工作。  感谢您对我区文化和旅游事业建设的关心和支持!”受到广西文旅厅答复意见的鼓励和启发,特此浅谈中华龙文化对广西文化符号的影响,期待与大家共同交流和深入探讨。

中华龙是中华民族独创独有独特的文化符号,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是中国文明社会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龙文化共同体的象征,是中国文明社会起源和中华民族龙文化共同体形成的参与者、见证者、标志者,五千年中国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龙文化共同体历史

中华龙的原型是一种虚拟神物,是可水里游、地上跑、空中飞的水陆空三栖动物综合体即万兽合一的万能之神。中华龙的原型是中华民族祖先表达人生理念和精神追求的最独特信息载体,具有两个基本的象征意义:一是龙的原型是三栖动物综合体,能潜、能走、能飞,象征多功能多本领多智慧,表现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二是龙的原型是由多种动物虚拟组成万兽合一的综合体,象征大融合大团结大统一,表现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自强不息是英雄主义的基础,厚德载物是爱国主义的基础。龙的原型确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是多民族同源一体的五千年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真实写照。龙是文明之根、民族之魂,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最独特、最重要、最有凝聚力、最当之无愧的共同精神家园。毫无疑问,中华龙是世界文化最伟大的设计。

中华龙的起源是以黄帝、炎帝、蚩尤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祖先,在五千年前的黄帝“合符釜山”重大历史事件中,继承发展前人的和谐文化和思想,以非凡的智慧和博大的胸怀,超越血缘和地缘的关系,把联盟各部族崇拜的动物图腾合拢起来,虚拟形成一个采万兽之灵、纳万兽之精、集万灵于一身的水陆空三栖动物综合体,即万兽合一至尊万能之神的玉雕龙符契即龙祖神,用大家共创共享共认的龙祖神形象,来标志和契约今后要和平不要战争、要文明不要野蛮——让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并将这种政治智慧上升为一种“和谐共生、团结合力”的文化精神和普世价值,充分象征和真实体现出当时中国已进入了聚集融合、共存共荣、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的文明社会阶段、已确立了“天下大同”的哲学思想、已确定了中华龙文化“和谐共生、团结合力”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內涵,充分象征和真实体现出中华儿女期盼世世代代永远和睦相处、优势互补、共存共荣的文化特质和精神特点。正是这种独特的文化特质和精神特点,才使中华民族祖先创建的多民族同源一体的中国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成为世界唯一五千年龙文化延续不断的中华文明,成为龙的国度和龙的传人。毫无疑问,我们终于真正溯到了龙源、找到了龙根、寻到了龙魂

 黄帝“合符釜山”创建的中华龙文化这一最独特和最成熟的文明形态、文明标志和文明核心,形成了中华文明社会起源和中华民族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和最重要源头,并向四方辐射文化影响力,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和最重要源头,开启了五千的中华文明。更重要的是,黄帝“合符釜山”创建的中华龙,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而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正是“让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初心,更是“让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现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倡导和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都是“让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让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始终坚定不移的普世价值指导思想和持之以恒的和平文明发展道路,是五千年的祖训!是五千年不变的初心!

中华龙文化具有世界普遍文化意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和平文化,是统帅中华民族和引领世界人类和平的最强大思想武器,是世界人类和平前进的最瞩目指引明灯。可以预言,中华龙文化将成为世界人类和平奋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成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指路明灯,成为推动“一带一路”的和平使者,中华龙文化将引领世界人类走向和平发展的美好明天!

 

 图片1.png   图片2.png

世界文化遗产,壮族文化瑰宝——广西花山岩画

 

 图片3.png   图片4.png

经典传奇——电影《刘三姐》

 

中华民族是黄帝、炎帝、蚩尤的子孙,是龙的传人,中华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理所当然也同样维系和滋润着广西各个民族,反映在广西的民族文化中。正如广西文旅厅在《关于黄业盛信访函的答复意见》中指出:“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一定程度上受龙文化的影响,广西龙文化是中华龙文化的组成,体现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

众所周知,花山岩画与蛙图腾刘三姐“三月三”无疑都是广西最具特色和最具代表的文化符号。从花山壁画上的蛙形人(从众多蛙形人物姿态上看,画面更像是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的图腾崇拜祭祀仪式,到壮族铜鼓上的蛙型纹饰,还有祭祀活动中的蛙舞等等,可以看出蛙图腾是广西的主要崇拜图腾在红水河沿岸的人们每年的大年初一到二月初二,都会举办找蚂拐(即青蛙)、祭蚂拐、孝蚂拐和葬蚂拐的大型活动,意图是请求本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最终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

广西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广西壮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歌节,据说这个节日就是纪念刘三姐的节日。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古代民间传说歌手,聪慧机敏,歌如泉涌,优美动人,有“歌仙”之誉。《刘三姐》电影中的刘三姐,歌声宛如一江春水,唱出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愿望和理想,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她嫉恶如仇和敢于斗争的优良品质,鼓起广大劳动人民团结抗争、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刘三姐的传说由来已久,她的事迹在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有着悠久的历史性;刘三姐文化是壮族最具民族性和最具地域性的文化,作为壮族文化的代表,她身上凝聚了壮族文化特征,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刘三姐文化更是新中国创造的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注入了时代的精神、时代的活力、时代的内容,有着独特的时代性。毫无疑问,刘三姐的形象,已经成为了广大劳动人民吐露心声的突出代表,成为了团结广大劳动人民的无畏先锋成为了象征广大劳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即“让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典型人物。

由此可见,无论是花山岩画与蛙图腾,或是刘三姐与“三月三”,同样都是反映出最终目的“让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与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造龙的最终目的即“让广大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异曲同功、目的一致。

另外,龙是万兽合一之神,当然也包括了青蛙在内。而二月二的广西蚂拐节日,与二月二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时间刚好一致。自古以来人们把“龙抬头”节日或是蚂拐节日,都作为一个祈求风调雨顺、驱邪攘灾、纳祥转运的日子,这是否说明了祭祀蚂拐正是广西各民族祭祀龙神的一种独特仪式?正如中国传统的舞龙和赛龙舟民俗活动,都是祭祀龙神的独特仪式。还有广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的27个项目与龙相关,分别是藤县龙母传说、龙凤麒麟舞、板凳龙、瑶族香龙舞、南宁香火龙舞(青秀区壮族芦蕉香火龙舞)、南宁香火龙舞(良庆区香火龙舞)、浦北舞青龙、凌云瑶族龙凤舞、仫佬族舞草龙、三江壮族草龙编织技艺、宾阳炮龙节、梧州龙母诞、桂林龙舟习俗、外沙龙母庙会、毛南族分龙节、上林壮族龙母节、扬美龙舟上水节、壮族安龙歌会、南宁下楞龙舟节、隆安稻草龙、瑶族舞香龙、融水壮族唱龙亭、鹿寨壮族打龙习俗、右江赛龙舟习俗、柳州龙王出游、梧州龙母信俗、北海海上扒龙船习俗,这些独特的广西民俗活动,无疑也是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受到中华龙文化的影响,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祭祀龙神的独特仪式。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视察广西的重要讲话精神,传承中华龙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广西少数民族团结,促进祖国边疆安全,为国家统一,为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世界和平发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